請說

請說


不好意思,我剛剛沒聽清楚。

不好意思,我剛剛沒聽清楚。

手縫旗袍大師殷家萬 旗袍藝術與佐敦歷史

Localiiz
  • 內文由 Localiiz 提供
殷師傅手拿旗袍

相片提供:Julian Leung Photography

旗袍是中國文化的時尚標誌。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旗袍不僅代表著女性氣質,更是角色地位的象徵。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但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才在上海的上流社會中流行起來;1960年代,大批上海人來港,開啟了香港旗袍的黃金時代。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便以這個年代為背景。女主角張曼玉於電影中換了20多身不同的旗袍,每一件都由專業團隊精心縫製而成,而殷家萬就是團隊中的重要一員。除此之外,殷師傅也曾與高端品牌「上海灘」和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的服裝部門合作,為湯唯、劉嘉玲、楊紫瓊、汪明荃、羅家英等知名藝人製作服裝。

殷師傅在工作台上縫紉

相片提供:Julian Leung Photography

殷師傅出生於浙江省的一個小村子,童年非常艱苦。他在1951年搬來香港,並開始在叔叔的手下當學徒糊口。當時香港沒有量產服裝的工廠,很多人都自己做簡單的襯衫褲子穿,富裕一點的人家就會找裁縫訂做旗袍。裁縫鋪的選址也有講究,大多靠近彌敦道的紡織品店或現已拆除的佐敦道渡輪碼頭,以吸引坐渡輪來往香港島的客戶。那時的佐敦是個相當繁盛的商業購物區,佐敦道上有不少裁縫鋪,中間夾雜著各種小賣鋪和雜貨店。上海街兩側也開滿了鱗次櫛比的當鋪、書店和其他傳統商鋪。

殷師傅的作品

相片提供:Calvin Sit Photography

殷師傅說:「從前我一天就要做三件旗袍,現在,我一週做三件就夠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製作手縫旗袍的師傅和店鋪越來越少。「五六十年代,旗袍非常流行,現在剩下的店鋪估計也不多了。」殷師傅說道。他有一批非常忠實的常客,大多都是老一輩,不過最近也接到一些年輕客戶的訂單,大多是老客戶介紹來的,製作婚禮等正式場合穿的旗袍。

殷師傅看著自己作品的照片

相片提供:Julian Leung Photography

殷師傅的工作往往將他帶到了探索香港藝術文化的鏡頭前,但他卻樂於駐足在自己的工作台邊,埋頭工作。每天早上上班前,殷師傅都有一個堅持多年的習慣,就是先去將軍澳的鴨仔山走上兩小時,然後才坐港鐵去佐敦。而說到這一帶的美食,店鋪附近人氣餐廳的煎蛋、烤麵包、通心粉,以及香噴噴的湯麵,都是他吃不厭的道地好滋味。

 

殷師傅坐在店門前

相片提供:Julian Leung Photography

不求名不逐利,殷師傅幾十年如一日,秉持老一輩職人的態度,不忘初心,兢兢業業。他表示:「我只是做好工作而已,出名有什麼意義?」雖然許多傳統手工藝現時日漸式微,但值得慶幸的是,殷師傅會定期舉辦工作坊,為熱衷延續旗袍傳統的新人,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他的學生對旗袍也有創新的詮釋,開創了經典與現代結合的新時尚,與西九龍的特色不謀而合。一段珍貴的歷史因而得以保留,與時代的發展並存。

本文所述資料會不時更新,恕不另行預告。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有關方面查詢。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更多推薦

{{post.type}}

{{post.title}}

{{post.date}}

本服务使用cookies及其他工具帮助区分您与本服务的其他用户。这有助于改善本服务,并为您提供更佳的体验。当您继续使用本服务(或其任何部分),即表示您同意我们在您的电脑上放置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有关cookies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