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藝術不一定要到藝廊或藝術館!香港各區隱藏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品,無論於繁忙鬧市中或是遠離煩囂的郊外,你會發現藝術近在咫尺。跟隨推薦路線遊走大街小巷,發掘為城市添上色彩的公共藝術裝置和創作!
不論是遠離煩囂的元朗下白泥的戶外畫廊,或是隱藏在市區裡的藝術景點如「油街實現」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等,香港近年不乏創新的藝術集中地及公共藝術項目,獨一無二的城市裡擁有無盡的可能性。「香港人喜歡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項目。」本地創意工作室AllRightsReserved(ARR)的創辦人林樹鑫說道:「在香港這個活力充沛的城市裡,有許多公共藝術可以發掘。」
林樹鑫視香港為公共藝術的重地,早年成立創意工作室ARR,自2003年以來在香港策劃過無數天馬行空的藝術展覽,飄浮在維多利亞港上的巨型橡皮黃鴨、足跡遍佈香港以至全球多個城市的1,600隻紙製貓熊、豎立在大型商場外的100個1:1比例的多啦A夢,到美國藝術家KAWS帶來的37公尺長水上公仔和紐約塗鴉藝術家FUTURA的巨型火箭等等,壯觀的藝術裝置令人嘆為觀止。
這位創意達人認為公共藝術可以建構出更富有活力的城市面貌,甚至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標。 他說:「香港人當然需要更多容易接觸到又能引起共鳴的公共藝術。」正如林樹鑫所講,香港各處都可以見到不同的公共藝術透過展覽、藝術裝置、工作坊等等連繫社區,像是藝術推廣辦事處推出的「非凡!屯門河」公共藝術項目;即使是一幅壁畫都能讓途人心曠神怡,如設計品牌Zlism創辦人及藝術家林雅儀在銅鑼灣禮頓中心外牆創作的巨型創作,夢幻繽紛,絢麗奪目。
「創意項目沒有什麼標準或框架,沒什麼是不可能的,只是具挑戰性而已。」大眾對藝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更多創新的藝術創作。林樹鑫說,藝術家及設計師需要不斷突破自我,面對不同的挑戰,他和團隊依然保持對創作的熱忱,四處尋找有趣的新事物,無懼任何困難,按著自己步伐邁進。
相片提供:藝術推廣辦事處
想不到住宅社區附近也可以看到藝術的蹤跡?屯門河兩岸有不少色彩奪目的藝術品,點綴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非凡!屯門河」邀請六組香港藝術家,透過藝術設計展現屯門的歷史文化和社區人情味,由鑄銅雕塑、心形雕塑、以「蒸籠」為靈感的座椅裝置,到本地針織藝術工作室 La Belle Époque 的編織藝術、結合鋼片琴的乒乓球桌,讓你沿著屯門河漫步便可享受到非凡樂趣!
下白泥是香港看日落勝地,紅樹林濕地、蠔排與后海灣的海岸線互相映襯,構成絕美醉人的景色。由鴨仔坑士多往下白泥方向到稔灣路,沿途可以看到由三姊妹組成的藝術團隊「車米人」創作、一共有19幅大大小小的藝術畫作,描繪著下白泥的生態環境和動物。畫板原本是廢棄隔熱板,多得三姊妹循環再用,打造既環保又有意義的戶外藝廊。
隱身在悠閒的小島裡,有一處「秘密花園」。穿梭於永安街的巷弄之中,越過「牛皮廠」招牌下的入口,經過掛在上方的車輪陣,藝術花園映入眼簾。獲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坪洲秘密花園」原本是牛皮廠,早在上世紀30年代建成。坪洲原居民將荒廢多年的廠房改造為藝術花園,利用廢物創作不同的藝術裝置,巨型塗鴉牆、椅子堆砌的高塔、廢鐵機械人等,為頹然的廢墟注入活力,變成亂中有序的藝術空間,吸引不少人來拍照打卡。
歷史悠久的南豐紗廠(The Mills)遠離荃灣鬧市一帶,前身是1954年落成的紡織工廠,2018年活化為文創基地。The Mills 融合新舊元素,並有一系列文創商店、咖啡店和餐廳進駐,支持本地新興創意產業的同時,不忘昔日紡織業的輝煌歷史。除了參觀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 六廠)展覽,不妨到紗廠內外的藝術壁畫打卡,包括門口外牆的巨型壁畫《無名英雄》和白田壩里由六位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壁畫,逐一訴說著紗廠的前世今生。
位於銅鑼灣的禮頓中心,在香港藝術家、設計品牌Zlism的創辦人林雅儀(Zoie Lam)的巧思下,由冰冷的商業大廈搖身一變為繽紛多采的 Zlism 星球。巨型壁畫創作《共融》是「希慎城市壁畫設計大賽 2020」冠軍得獎作品之一, Zoie 以充滿其標誌性的鮮豔色彩和強烈風格,描繪出「人、物、 景」三大構成社區空間的元素。
坐落繁忙的北角,「油街實現」與商業區的急速步伐截然不同。這個藝術空間位於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裡,擁有過百年歷史,前身是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紅磚建築充滿古典味。「油街實現」為本地年輕藝術家提供平台實現夢想,經常舉辦展覽和工作坊,文青不妨來這裡參觀,享受慢活的時刻。
位於商業區的寧靜一隅,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完美地將現代美學結合古蹟建築,中心前身是19世紀的英軍軍火庫建築群一部分,後來經過著名建築師事務所 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 Architects 的精巧設計,活化改建成為世界級的文化藝術中心。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為大家帶來精采的藝術展覽、現場表演、講座及電影放映會等。
坐落在馬頭角,牛棚藝術村的紅磚建築充滿特色,古樸的氣息頓時令人舒壓放鬆。昔日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牛棚藝術村是本地僅存少見的戰前牛隻屠房,2001年翻新改建成為匯聚本地藝術家團體的藝文基地。牛棚藝術村免費開放參觀,場內匯聚多間藝術團體及工作室,各機構會不定時舉行展覽及工作坊,包括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媒體藝術團體名冊的錄像藝術團體錄映太奇。
本文所述資料會不時更新,恕不另行預告。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有關方面查詢。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